久久99国产亚洲高清观看首页 ,亚洲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欧洲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国产10000部拍拍拍免费视频

“非遺+”遼寧模式在全國獨樹一幟 守住文化之根

來源:遼寧日報     時間:2022-03-10 15:15:26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文化根脈得以延續(xù)的重要因素。遼寧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有76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94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如何保護、傳承、利用這些歷史文化遺產以彰顯遼寧文化特色?十余年來,我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采取了“非遺+劇場”“非遺+記錄”“非遺+文物”“非遺+校園”“非遺+芭蕾”“非遺+交流”“非遺+企業(yè)”“非遺+志愿者”等傳承方式, 以此賡續(xù)地域文化基因,守住遼寧文化之根。

讓非遺“活起來” 真正實現了非遺“見人見物見生活”

在沈陽懷遠門里,遼寧省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有一個古色古香的“文馨苑”, “文馨苑”分上下兩層,總面積1000多平方米,圍繞“展臺”“舞臺”“講臺”“平臺”四大功能,劃分為“兩街”“一苑”“一坊”“一所”。“兩街”即美食街、情景街;“一苑”即小劇場;“一坊”即百工坊;“一所”即傳習所。自2018年以來,這里常年舉辦非遺展示展演活動,是遼寧人了解、學習、傳承非遺的地方,也是我省對外文化交流的窗口。

遼寧是非遺文化大省,目前有76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94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從帶有海腥味的長海號子,到曲韻悠揚的大鼓書;從高亢激昂的嗩吶,到歡快詼諧的二人轉;從散發(fā)著泥土馨香的泥塑,到精美絕倫的剪紙;從熱鬧奔放的高蹺秧歌,到鑼鼓鏗鏘的竹馬旱船;從家喻戶曉的遼東滿族故事,到聞名塞北的遼陽王爾烈傳說;老邊餃子、牛莊餡餅、錦州小菜……這些傳承著地域文化基因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無一例外地凝聚著深刻的文化記憶。

如何守護好文化記憶?如何讓文化基因傳承下去?我省率先在全國推出了“非遺+”模式,實現了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非遺+記錄”“非遺+校園”“非遺+劇場”“非遺+芭蕾”“非遺+文物”“非遺+交流”“非遺+企業(yè)”“非遺+志愿者”……這種“非遺+”模式讓非遺“活起來”,真正實現了非遺“見人見物見生活”。

2018年,公益性質的“文馨苑”正式對外開放,為打造“非遺+劇場”品牌,持續(xù)開展非遺展示展演活動。開放至今,一直保持“月月有演出、周周有活動”的高頻次展示展演紀錄。我省很多非遺項目在“文馨苑”展示展演過,海城高蹺、遼西高蹺、蓋州高蹺、上口子高蹺等,展現出各自的風格,亮出各自的絕活。

“文馨苑”還邀請劉蘭芳、田連元、常東、馮玉萍等名家,推出評書、京劇、評劇等專場展演,不僅讓遼沈觀眾深切感受到傳統(tǒng)戲曲的魅力與精髓,而且為傳統(tǒng)戲曲的薪火相傳注入活力。

每個周末,“文馨苑”都會定期開展非遺公開課,邀請剪紙、面塑、泥塑、刺繡、木偶戲等門類的非遺傳承人授課,已累計推出120多堂非遺公開課。公益性質的非遺公開課培養(yǎng)了很多人對非遺的興趣愛好,讓更多人深入體驗非遺的魅力,也為傳承非遺技藝搭建了平臺,很多人通過參與非遺公開課成了非遺“鐵粉兒”。

廣泛普查,出版專著,拍攝影像 做好基礎記錄綿延賡續(xù)文化記憶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賴以生存的土壤發(fā)生了變化,加之一些傳承人相繼離世,都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出了嚴峻課題。

如何在新形勢下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守住地域文化之根?探索“非遺+”模式成為我省非遺工作者的選擇。

“非遺+記錄”是非遺保護工作的基礎。記錄是非遺保護的必要環(huán)節(jié),沒有記錄,就沒有歷史,沒有記錄,就沒有綿延賡續(xù)的文化記憶。2009年前后,我省14個市歷時兩年多進行了拉網式普查,相繼舉行了“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調研”“遼寧省省級以上剪紙項目調研”“遼寧秧歌項目調研”“遼東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調研”“遼寧皮影戲項目調研”等。到目前已累計完成各類調研數十次,形成報告80余萬字。

為記錄省非遺保護工作成果,省非遺保護中心于2009年推出內部刊物《遼海記憶》,以多角度體現非遺保護工作歷程,至今共完成73期累計60余萬字的資料積累。同時啟動的還有“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的編撰工作,陸續(xù)出版《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概覽》《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古漁雁民間故事精選》《遼海繡色》《靜影沉光——琥珀雕刻藝術欣賞》等專著。

近年來,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家名義牽頭組織開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將記錄和保護非遺傳承人作為重中之重。我省也非常注重非遺傳承人的保護與記錄工作。

影像是當下傳播非遺最好的手段,它不僅僅是一種記錄,而且還可以通過大眾媒體進行廣泛傳播,喚起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2015年,我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程全面啟動,記錄工程主要包括口述片、項目實踐片、傳承教學片和一個綜述片的制作。

遼寧省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宋曉冬說,目前,我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58人,已去世12人。從2015年開始,我省已有7批38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列入記錄名單中。目前,我們已向國家提交了5批24個項目記錄成果,口述文字稿481萬字,圖片72381張,紀錄片時長456小時。這些記錄成果全部一次性通過國家驗收,并連續(xù)4年有5項記錄成果獲得國家優(yōu)秀項目。這些記錄成果具有地方性與歷史性并存、學術性與完整性并行、藝術性與原生性并舉等顯著特征,很好地展現了遼寧地域文化特色。

創(chuàng)新展覽交流形式 讓遼寧文化在國際舞臺大放異彩

我省“非遺+”模式涉及領域廣泛且深入,一直領先全國。除了“非遺+劇場”“非遺+記錄”外,“非遺+文物”“非遺+校園” “非遺+交流”“非遺+芭蕾”“非遺+企業(yè)”“非遺+志愿者”等方式也在非遺保護、傳承、利用中被廣泛推廣。

2021年6月12日,“珍瓷剪影——傳統(tǒng)手藝的時空對話”創(chuàng)意展在遼寧省博物館舉行。這是繼“宮中邂逅——當青花遇見剪紙”展之后,又一次瓷器藝術與剪紙藝術相融合的展覽,這種形式的創(chuàng)意展在全國也不多見。這種“非遺+文物”的創(chuàng)意展覽形式正是我省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徑之一。

韓月琴、趙志國、初春枝、劉桂芝、楊智宏等十多名優(yōu)秀的非遺剪紙傳承人,運用純熟的剪紙技藝對省博物館、省文物總店的30件具有代表性明清瓷器的圖案與紋樣進行藝術化再創(chuàng)作,讓立體的瓷器文物展現于平面剪紙作品之中,從而以更多元、更直觀、更接地氣的方式詮釋明清瓷器的歷史內涵,展現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瑰麗多姿與厚重雋永。

隨著非遺保護的全面加強和提升,遼寧非遺也在更大的平臺和舞臺上彰顯獨特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如何讓非遺文化交流活動更加豐富多樣?“非遺+交流”“非遺+芭蕾”等方式讓遼寧非遺走出國門,頻頻亮相國際舞臺,走在全國前列。“走出去”講好中國故事,講好遼寧故事,讓遼寧傳統(tǒng)文化在異域舞臺大放異彩。

2012年,省級非遺項目烙畫藝術亮相韓國麗水世博會,這是遼寧非遺第一次走出國門展示風采。隨后參加2012俄羅斯“中國文化節(jié)”,遼寧非遺項目在俄羅斯展現非凡魅力。2014年,遼寧非遺遠赴非洲參加毛里求斯及塞舌爾維多利亞國際嘉年華活動,遼寧非遺展演團上演了6場精彩紛呈的綜藝專場演出。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獨具遼寧地域文化特色的項目——海城高蹺。22名高蹺隊員在活動中展示了“孔雀開屏”等高難度的蹺功絕活,精彩的表演征服了現場觀眾,并榮獲觀眾心中最喜歡的隊伍第一名。此次通過精彩的演出將擁有300多年歷史的海城高蹺扭上了世界舞臺,凸顯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魅力。

2015年遼寧非遺項目首次亮相美洲大陸,遼寧非遺展演團赴墨西哥參加民間文化交流活動。2020年首次與遼寧芭蕾舞團合作,遼寧非遺以“非遺+芭蕾”組合的形式亮相俄羅斯舞臺,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展現遼寧魅力。

藝文志:

非遺進校園進社區(qū)活動

納入重點民生工程

從2009年底,我省開展非遺進校園、進社區(qū)活動,2013年活動升級,開始根據不同年齡、不同教育階段學生的接受能力、專業(yè)需求,開展了各具特色的“非遺+校園”活動。

2015年,省政府首次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進社區(qū)系列活動納入重點民生工程,通過專場非遺展演、傳統(tǒng)技藝展示、傳統(tǒng)劇目展演、圖片展覽、專題講座、現場互動等豐富多彩的形式,陸續(xù)在全省鋪開。

在過去的十余年里,非遺進校園、進社區(qū)活動已涵蓋了14個市的100個縣(區(qū)),76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94個省級非遺項目,198位省級以上非遺傳承人先后在全省的城鎮(zhèn)、鄉(xiāng)村、社區(qū)、景區(qū)、軍營以及大中小學校開展公益性非遺展示展演活動千余場?;顒託v時長、場次多、覆蓋面廣、參與者眾,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贊譽,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

僅2021年,非遺進校園、進社區(qū)活動,全年累計完成114場,其中傳統(tǒng)文化大講堂2場,非遺公開課30場,線下非遺進校園、進社區(qū)58場、專場展演24場,實現受眾人群歷年之最,累計達到1275萬人,其中線上1273萬人,線下2.8萬人,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一致好評?;顒拥拈_展擴大了受眾面,讓來自學校、幼兒園的廣大師生,以及社區(qū)、街道、鄉(xiāng)鎮(zhèn)、村屯、養(yǎng)老院等城鄉(xiāng)群眾,都能共享遼寧非遺保護工作的豐碩成果。(記者 楊競)

標簽: 非遺文化 對外交流 生態(tài)保護 藝術欣賞

精彩放送
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