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2021-10-25 11:49:23
原標題:暴雨頻發(fā),如何為古建筑“撐把傘”
光明日報記者 楊玨 張勝 李建斌
編者按
近日,山西連降暴雨導致平遙古城內(nèi)墻發(fā)生局部坍塌,再次引發(fā)社會各界對如何增強文物古跡防災減災能力、保護珍貴古建免受“無妄之災”的熱議。近年來,我國文物保護工作不斷強化,但由于各類災害的突發(fā)性、不確定性和文物古建的脆弱性,類似事件仍然頻頻發(fā)生,觸痛著人們的心。
中辦、國辦日前印發(fā)的《關于在城鄉(xiāng)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強調(diào),“加強多種形式應急力量建設,制定應急處置預案,綜合運用人防、物防、技防等手段,提高歷史文化名城、名鎮(zhèn)、名村(傳統(tǒng)村落)、街區(qū)和歷史地段的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怎樣把這項利在千秋的事業(yè)落到實處?各地有何探索與經(jīng)驗?記者走進山西實地探訪,并請多地文保工作者講述親身經(jīng)歷、專家學者深度分析。
【直擊現(xiàn)場】
連綿的秋雨,讓佇立千百年的山西古建經(jīng)受著巨大考驗。
10月5日6時30分,受強降雨影響(10月3日至5日降水量達120毫米),平遙城墻84號內(nèi)墻發(fā)生局部坍塌,引起社會極大關注。
“受傷”的不止是平遙古城。截至10月11日19時,山西共有1783處文物不同程度出現(xiàn)屋頂漏雨、墻體開裂坍塌、地基塌陷等險情,9座博物館紀念館(古建筑博物館)也出現(xiàn)小面積漏雨等情況。
山西平遙古城中的部分傳統(tǒng)民居的房頂墻面因暴雨坍塌。本報記者 李韻攝/光明圖片
嚴重險情多出現(xiàn)在低級別和未定級文物上
“請大家放心,平遙城墻還在!”面對記者的提問,平遙縣文物所技術人員邵帥回答道。
作為中國漢民族地區(qū)現(xiàn)存最完整的古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chǎn),平遙古城歷史上曾經(jīng)歷多次修繕。此次發(fā)生坍塌和滑落的墻體段落共51處,其中內(nèi)墻夯土坍塌15處,內(nèi)墻女兒墻及頂部海墁層懸空、下部夯土滑落36處。
邵帥告訴記者,平遙正會同國家文物局制定修繕方案,修繕完成后,大家依舊能夠看到原汁原味的平遙古城墻。
10月7日17時許,汾河下游新絳段遭遇近40年來最大洪峰,近2萬人被緊急轉(zhuǎn)移。
第二天,當新絳縣文物保護技術中心工作人員王建華來到現(xiàn)場查勘時,魁星樓已被大雨毀壞。
“國家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因為有一定的預防措施,此次遭遇的多是屋面小面積滲漏、周邊護坡巖體滑坡等問題,相對輕微;低級別和未定級文物,出現(xiàn)墻體坍塌、梁架傾倒等嚴重險情更多一些?!标P于此次山西文物損傷情況,山西省古建筑與彩塑壁畫保護研究院院長任毅敏這樣說道。
在山西28027處古建筑中,市、縣級文保單位和尚未核定公布為文保單位的一般不可移動文物占比很大。數(shù)量大、價值高、分布廣,是山西文物保護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在大雨中毀壞的魁星樓,就不在新絳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名錄中。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副教授、建筑系副主任張鵬指出,對于保護等級不高的文物建筑,以及未納入文物范疇的歷史建筑,地方政府的投入遠不能滿足保護需求。
氣候變化給古建保護帶來新挑戰(zhàn)
“我們用手一點一點摸,終于找到了這個表面1毫米寬的裂縫,趁著天晴,抓緊搶修?!逼呀蚨膳c蒲州故城遺址負責人張朝陽表示,連日降雨造成展覽廳頂棚漏雨,對錨樁的保護帶來了不利影響。
像這些細小的問題,他們每天都以圖文形式上報,為盡快維修做準備。
在廣州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教授、古建筑修復專家湯國華看來,這次強降雨,既是對山西文物古建筑日常維護和修繕情況的考驗,也是對我國傳統(tǒng)文保工作的警示。
水害是建筑遺產(chǎn)面對的最常見、破壞力最大的災害類型之一。張鵬指出,其對古建筑的破壞機制,包括日常降雨帶來的屋頂滲漏、墻體潮濕、木構元素腐爛,地表水、地下水帶來的墻、柱潮濕及間接帶來的腐爛、泛堿、風化,以及強降雨引發(fā)洪水、泥石流、地基沉降給古建筑帶來的結構性破壞等。
“這類破壞程度較小時,一般暫時不會給建筑物帶來危險;但當破壞達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引起局部歪閃、坍塌,甚至整體倒塌。對山西古建筑來說,其地域性營造技藝如夯土墻、窯洞平屋頂?shù)?,是適應長期干燥少雨環(huán)境的,近年來氣候變化,尤其是降雨增加,給古建筑保護帶來了新挑戰(zhàn)?!睆堸i指出。
湯國華表示,山西歷來少雨,文物保護較少考慮防雨因素。很多古建筑的屋頂是單坡頂,屋面瓦只有仰瓦沒有蓋瓦,即使有蓋瓦,疊瓦密度也沒有多雨地區(qū)那樣大,很難經(jīng)受暴雨襲擊。建筑物周邊的排水系統(tǒng)不寬不深,排水功能比較弱,導致大量雨水進入建筑基礎和地基,引起地基不均勻沉降,甚至承重墻體開裂、傾斜倒塌。因此,今后在文物建筑修繕工程中,要著力強化應對暴風雨的應急措施。
由搶救性保護向預防性保護轉(zhuǎn)變
山西古建的安危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話題#風雨中山西古建正受到威脅#沖上微博熱搜,一條條充滿關愛的評論在網(wǎng)絡上“刷屏”。四川博物院、成都博物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等也紛紛發(fā)聲,呼吁“為山西撐把傘”。不久前同樣經(jīng)受過暴雨之苦的河南博物院表示,“河南‘豫’你們共‘晉’退”。
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中心2020級考古學專業(yè)研究生黃芃雨留意到,這次暴雨災害后期的搶修,有不少社會力量在參與。
近年來,山西集中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投入文物保護中,全省每年文物保護資金投入已從較早時的每年1000萬元增加到1.7億元。但文物存量大、人力財力不足等矛盾,依然制約著文物保護的成效。
2017年,山西推出“文明守望工程”,密集出臺一系列配套政策,積極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經(jīng)過這幾年探索,全省文物認領認養(yǎng)項目累計238處,吸引社會資金約3億元。
“這是很好的嘗試,但效果只能算杯水車薪。”在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chǎn)業(yè)管理學院法律系主任鄭寧看來,暴雨不僅給山西文保工作出了道“必答題”,更折射出我國古建筑防災減災整體能力有待提升的現(xiàn)實。
鄭寧呼吁,要建立古建筑保護的長效機制,“修改文物保護法,完善古建筑保護制度,壯大文物保護執(zhí)法隊伍;多方籌措資金,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古建筑保護領域。還要增強公眾保護意識,讓全民自覺參與到古建筑保護中”。
張鵬表示,面對突發(fā)災害,地方文物部門力量有限,不足以獨力完成搶險工作?!耙虼?,要在制度層面加強文物日常巡查和保養(yǎng)維護,第一時間發(fā)現(xiàn)風險、解決風險。對文物安全的關注應從文物本體擴展到文物所處的環(huán)境?!?/P>
“古建筑的修繕應從搶救性保護向預防性保護轉(zhuǎn)變,做到小病早治。”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院長、文化遺產(chǎn)學系主任張劍葳認為,預防性修復的成本遠低于臨時搶救,“很多時候預防并不復雜,下雨時給古建筑撐把傘,或臨時搭個棚子,都能起到暫時的遮擋作用?!?/P>
“修繕能否不改變文物原狀也很關鍵。”湯國華表示,如果改變原材料、原結構和原工藝,即使修繕后外觀很好,也會埋下安全隱患?!拔覀兿胍幌拢荷轿鞴沤ㄖ泻芏嘤?00年以上歷史,幾百年來,遭遇百年一遇的強降雨應該有幾次,為什么一直挺立不倒?離不開傳統(tǒng)材料、結構的優(yōu)點和傳統(tǒng)工藝的智慧?!?/P>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王斯敏、楊玨、常河、丁艷、王勝昔、李建斌、李韻 光明日報通訊員 汪悅)
學生八字劉海怎么剪(學生八字劉海怎么剪教程):環(huán)球今亮點
先在額前取一縷頭發(fā),量不要太多,不然剪出來的劉海特別厚重。然后把這縷頭發(fā)修剪至眉毛...
薩莫吉爾尼(關于薩莫吉爾尼的簡介)
大家好,薩莫吉爾尼,關于薩莫吉爾尼的簡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1、...
新西蘭央行加息50個基點至5.25%
新西蘭央行4月5日宣布,將基準利率上調(diào)50個基點至5 25%,以抑制高通脹。這是該行自2021...
當前快播:電解液“龍頭”一季度凈利潤或“腰斬”
3月28日,電解液“龍頭”新宙邦(300037 SZ)發(fā)布了2022年年報。報告顯示,公司2022年實現(xiàn)...
烹調(diào)雞蛋常犯哪些錯誤?雞蛋正確的烹飪方法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