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亚洲高清观看首页 ,亚洲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欧洲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国产10000部拍拍拍免费视频

兩家民辦博物館的求索之路,藝術館升級迎新機遇

來源:北京晚報     時間:2021-08-04 14:43:30

在古剎名寺,盡覽宮廷珍品;于農家院落,追憶舊時光陰……為加快“博物館之城”建設,北京市文物局日前公布《北京市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博物館的若干意見(征求意見稿)》,提出將設立專項經費對社會力量興辦博物館予以扶持。

包容的文化環(huán)境,讓眾多收藏家?guī)е耖g展品敞開大門。僅2020年北京市就新增了14家博物館,其中9家為非國有博物館(民辦博物館)。政策升溫中,民辦博物館也在思索如何持續(xù)走出良互動之路。

“最神秘寺廟”賞非遺文化

石景山模式口大街東部,紅墻灰瓦的承恩寺巍然佇立,已靜靜穿梭了500余年時光。作為一座明代敕建寺廟、正德皇帝的行宮,承恩寺自古以來即有“三不”之說:不開廟門、不受香火、不做道場。這特立獨行的風格,令其有著“北京最神秘寺廟”之稱。

7月12日,北京燕京八絕博物館于此正式開館,也是北京第一家設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內的非遺主題博物館。燕京八絕是清王朝解體后,清宮內務府造辦處工匠散落民間,于北京地區(qū)逐漸形成的八種絕技。即金漆鑲嵌、花絲鑲嵌、景泰藍、牙雕、玉雕、雕漆、京繡、宮毯,已全部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博物館主展廳設于承恩寺大雄寶殿,正中一堂“穿云龍屏風”三扇通景結構,采用金漆鑲嵌技藝打造,用天然玉石鑲嵌有白、綠九條彩龍,穿梭云中顯得大氣磅礴。屏風兩側,擺放著景泰藍的花瓶與仙鶴,古樸典雅,具有皇家風范。

金漆鑲嵌八吉祥銀錠套盒、海水龍紋雕漆筆筒……環(huán)顧四周,燕京八絕代表作盡收眼底。尤為稱奇的是一尊小巧牙雕“魚籃觀音”。因年代漸久,觀音背部、衣裙下擺出現(xiàn)長短不一的細密裂縫,猶如天然披肩和流蘇。觀音身上有大大小小不同程度的開裂,唯獨面部潔白無瑕,堪稱傳奇。

承恩寺偏殿,是博物館的幾處主題展廳,燕京八絕展品分別配以黃花梨、金絲楠等家具和根雕進行陳設,總計展有工藝精品及當代大師作品400余件(套)。文保古剎與非遺技藝交相輝映,令人不禁陶醉贊嘆。

藝術館升級再迎新機遇

博物館正式運營雖然僅僅半月,但燕京八絕與承恩寺的結緣,卻要追溯到十余年前。

北京燕京八絕博物館館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金漆鑲嵌髹飾技藝代表傳承人柏群介紹,為了讓燕京八絕傳統(tǒng)文化在新時期保有生命力,自己最早提出應將八大技藝傳人“擰”在一起共同發(fā)展。2010年,燕京八絕傳承大師們首度攜手,共同成立了北京燕京八絕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同年建立了北京燕京八絕藝術館。

“當時幾個區(qū)縣都伸出了橄欖枝,邀請燕京八絕落地。”柏群回憶,石景山區(qū)展示了承恩寺這塊風水寶地,自己被打動了。“古建修繕后長久空置也容易損壞,能合理利用,對各方都是好事。”最終,藝術館落地承恩寺,實現(xiàn)了歷史文物與時代文化、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保護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融合。“相當于政府提供場地,我們提供展藏品。”在那個還沒有太多相關政策文件的時期,也探索了政府和民營企業(yè)合作相融的新模式。

十年間,藝術館主要以教育實踐基地和文化惠民形式參與社會公益活動,比如走進街道社區(qū)、政府機關、學校軍營等進行傳統(tǒng)文化的交流傳播,作為工美技藝交流臺組織行業(yè)內的文化交流活動等。2017年以來,北京不斷提升對非遺文化、博物館的重視,燕京八絕藝術館也萌生升級為博物館的念頭。

“博物館要面向公眾開放,從藏品的豐富,到監(jiān)控、展柜等硬件設備的提升,包括展線設計、講解、安全措施等,都要按要求進行重新調整和完善。”柏群介紹,去年11月,藝術館正式升級成為“北京燕京八絕博物館”,今年春節(jié)以來進行了三輪試運營,于7月12日正式開館?,F(xiàn)階段執(zhí)行20元/人的惠民票價,開館半個月運營狀況良好。“我們通過微信公眾號線上預約購票,每場限定15人,全程統(tǒng)一講解。后院的八個大師工作室也將陸續(xù)開放,可供來賓觀摩大師現(xiàn)場工作和體驗非遺技藝。”

市文物局發(fā)布的“征求意見稿”,柏群將之視作給所有博物館,特別是非國有博物館的鼓勵和信心。他表示征求意見時自己也曾參與其中,“運營,建設,維護……從內容到框架,以現(xiàn)階段而言已經很完備了,標準也確實難以再降低了。我們應努力按照相關要求完善,爭取得到政府的認同和支持。”

上萬展品勾勒市井百態(tài)

你見過各種形態(tài)的刨子、鋸子掛滿一面墻嗎?你知道當鋪、剃頭挑子等老行當是什么樣嗎?你可曾了解一根柱子從原木到披麻披灰再到上漆,要歷經多少道工序?

推開文旺閣木作博物館的厚重大門,一片房猶如毫不起眼的農家院落,而當次第走入,觀者會被眼前豐富的展品所震撼。上萬件展品按各自主題邏輯進行陳列,囊括了木作在人們衣、食、住、行以及農業(yè)、商業(yè)等方面的應用。

例如,“度量衡”主題,展示了多把各個時期所用木尺,不同省份所用的升、斗量器以及各式各樣的桿秤。“二十四節(jié)氣”主題,則聚焦農業(yè)生產生活中的木質工具,鋤地時的釘耙、鋤頭,灌溉用的水車等。到了冬天,地里沒有農活,一臺紡車和“線拐子”,勾勒出屋內紡線織布的場景。

最吸引人的還要算是“三百六十行”主題,小到花色紛繁的月餅模子,大到原始的木制冰箱、茶館藥鋪柜子,展現(xiàn)出一幅幅市井氣息濃郁的舊時商業(yè)畫面。對如今已很少接觸到木作的城市百姓,或較為年輕的觀眾而言,可稱得上是大開眼界。

不同于諸多博物館“我展出,你參觀”的模式,這里還開辟有兩間體量龐大的實踐教室。木作粘貼畫、木結構搭建等手工制作以及推刨子、拉鋸等現(xiàn)場體驗,給了到訪者更深一層的新奇感受。

文旅結合探索生存路徑

“展品幾乎都是從百姓家里收的、真正使用過的。我想保留下來、讓觀眾了解的就是這些東西。”51歲的王文旺膚色黝黑,身為文旺閣木作博物館館長,他期待著用這些過往舊物,為人們還原出生動立體的木作世界。

王文旺出生在衡水一個木匠世家,年輕時卻不喜歡木作手藝。偏偏考大學、當兵都未能如愿,一位老鄉(xiāng)知道他推過刨子、做過雕刻活計,便邀請他來北京東華門修復古舊家具。

懷著“大不了玩一圈”的想法,王文旺來到修復工廠。師傅交給他一張黃花梨桌子讓拆開修修,簡單的四條腿一個面,他卻連打都沒打開。旁邊過來位老師傅一看,用手咚咚幾下,跟拆積木一樣把桌子拆開了。大受震撼的王文旺第一次體會到手藝的玄妙,下決心要好好學。

經過數(shù)年錘煉,王文旺有了名氣,在通州區(qū)開辦起自己的古家具修復工廠,訂單源源不斷。與木作朝夕相處間,他也真正對其產生了感情。

而“收集”的念頭源于一次觸動,王文旺回憶,有一年自己回老家,走在村南的拱橋上,突然就意識到橋已經十分破敗,房屋也非原樣。“以前木料基本上是生活中的主要材質,老物件如果保護晚了,很快就會再也看不到了。”從2005年起,他逐漸縮小了生意,將大部分精力用在挖掘老物件背后的故事上。一個個庫房轉而變?yōu)橐粋€個“展廳”,新穎的視角引來不少文博系統(tǒng)的專家學者于此交流,也給王文旺提供了更多思路。

2017年,王文旺的木作博物館經過審批正式開館,如何生存是擺在面前的難題。“光有文化是賺不來錢的,一定要文旅結合。”基于此,他開設了手工體驗區(qū),尤為受到孩子們的歡迎,博物館更成了親子游的推薦去處。他介紹,博物館現(xiàn)在“身兼多職”,是北京市職工培訓示范點,也常向外出借展品,再加上門票收入,基本上可以維持運營。

聽聞政策將對社會力量辦博物館予以扶持,王文旺坦言心里十分高興。“督促咱們要把這個事兒做得更好!”同時他建議,將社會、學校的一些實踐教育活動向博物館傾斜,令相關資金可以幫助到博物館,博物館也能被公眾更好地認識。(記者 魏婧)

標簽: 民辦博物館 藝術館 新機遇 新模式

精彩放送
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