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亚洲高清观看首页 ,亚洲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欧洲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国产10000部拍拍拍免费视频

北極1.4萬億噸“休眠”的甲烷,或被喚醒,第六次大滅絕的前兆?

來源:hao123百家號     時間:2022-05-08 05:51:52

北極是一片常年冰封的浩瀚之海,美麗的北極風光讓人心馳神往。這里雖然極度嚴寒,氣候惡劣,但卻隱藏著取之不盡的寶藏。北極到底隱藏著什么寶藏呢?——在北極的永久凍土層和海底深處,埋藏著1.4萬億噸“休眠”的甲烷。

北極為什么蘊藏著如此龐大數量的“甲烷”,為什么此前它們處于漫長的“休眠期”?為何說它們或將被喚醒?這與第六次生物大滅絕有關嗎?帶著這些疑問,讓我們一起走進寒冷北極,看看這是不是第六次大滅絕的前兆。

北極甲烷前世今生

北極的甲烷有些不一樣,它是由北極海域里的甲烷水合物分解產生,以氣泡的形式浮出水面,所以如果看到北極地區(qū)突然浮出水面的氣泡,或許并不是海底的海豹在捉弄你,而是海底的甲烷水合物分解成的甲烷氣泡。

北極地區(qū)又被稱作“超級碳庫”,因為北極的永久凍土層以及海底存在大量的甲烷,甲烷是一種絕佳燃料,燃燒后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是典型的碳氧化合物。甲烷以單質的形式被儲存在北極的永久凍土層之中,但這僅僅是很小一部分。更多的甲烷以水合物的形式,埋藏在北冰洋海底。

那么,甲烷水合物是什么呢?它又叫做可燃冰,是一種存在于高壓海底、性質比較穩(wěn)定的物質。開采可燃冰并非易事,可能帶來溫室效應、海洋生態(tài)破壞等連鎖反應。

這些蘊藏在凍土層中的甲烷以及海底中的甲烷水合物,是從何而來呢?其實甲烷及甲烷水合物,是由于過去北極大陸生活的動植物,在大陸運動和地質作用下轉換而成的。

在距今5300萬年~3650萬年的始新世時期,地球處于一種整體性的全球變暖時期,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地球經歷了頻繁的火山噴發(fā),所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加劇了地球的全球氣候變暖。

與此同時,各大洲的漂移運動,也在緩慢進行。我們的北極,在始新世時期溫暖得如同南國,當時北極平均氣溫13℃,歷史上北極最高的平均溫度甚至達到了23℃。所以北極地區(qū)曾經也是一片棕櫚林遍地、水草豐美的繁榮景象,地面被厚厚的蕨類、苔蘚覆蓋,水中生活著各種魚類和藻類。

“休眠”已久的北極甲烷

在溫暖潮濕的氣候,蕨類和藻類的繁殖和覆蓋能力是非??植赖?,它們侵占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間,肆無忌憚地吸收二氧化碳,生產出碳和氮供自己所需。

當蕨類和藻類死亡時,剩余的碳和氮就會沉入地底和海底。經過幾千萬年的沉積,這些碳和氮的有機物在沉積巖的壓力作用下分解、溫度升高,慢慢形成石油和天然氣。對于大陸中國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開采相對容易,人們往往先進行勘測,制定方案,然后用專業(yè)的勘探機器鉆取石油,開采天然氣。

但是對天寒地凍又人跡罕至的北極而言,開采海底的可燃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拿俄羅斯領土北冰洋沿岸漫長的海岸線來說,海岸線海底蘊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包括可燃冰,但北冰洋的氣候寒冷,還常常伴隨著猛烈的暴風,北冰洋大部分洋面終年冰凍。

在北極地區(qū)雖然蘊藏著1.4萬億噸的甲烷,但勘測、開采難度大,開采成本是陸地開采的兩倍以上,這也是為什么含藏量如此巨大的甲烷,處于漫長的“休眠期”。

其一,甲烷的形成需要幾千萬年的沉積、分解、高溫作用,才能把藻類蕨類的碳氮有機物轉換為甲烷化合物,其二,北極甲烷的開采難度大,北冰洋幾乎終年冰封,讓開采工作難以開展。

溫室效應或將使甲烷被喚醒

甲烷是一種溫室氣體,雖然它的燃燒可以產生熱量作為能量使用,但它不是一種環(huán)境友好能源。如果說全球氣候變暖的罪魁禍首排第一的是二氧化碳,那甲烷得排第二。

甲烷對大氣的“加熱”作用,甚至比二氧化碳更明顯,它存在于天然氣、沼氣中,是天然氣和沼氣的主要成分,它也會因為人為的油氣資源開采、工農業(yè)生產活動而產生。

我們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根據日本碳監(jiān)測衛(wèi)星發(fā)現(xiàn),在2010-2019年熱帶地區(qū)的甲烷排放對全球甲烷總體濃度的影響程度高達80%。

這不由得為人類敲響警鐘,全球氣候變暖是一個“滾雪球”式的發(fā)展結果:由于人類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會引起北極冰雪融化,蘊藏在凍土和海底的甲烷以及水合物,會因為溫度、壓力的改變,逐漸被喚醒,成為加劇地球氣候變暖的“甲烷炸彈”。

早些時候科學家注意到了西伯利亞地區(qū)北部上空,甲烷氣體的濃度在不斷上升,這種現(xiàn)象是極端熱浪的影響造成的。西伯利亞的極端熱浪把凍土層分布地區(qū)的溫度升高了6度,或許那些蘊藏在凍土中的甲烷氣就要按捺不住,噴涌而出了,到時候不知道凍土層的溫度又將上升幾度呢!

第六次生物大滅絕的前兆?

北極冰川在融化,當你看著北極熊從慢慢被侵蝕的浮冰跳向冰雪的大陸時,看著一座冰山慢慢沉入海底時,可能才會意識到,北極的生態(tài)比想象中更脆弱。

有一種說法認為,北極地區(qū)的甲烷被喚醒,很有可能是第六次生物大滅絕的前兆,這是一次緩慢但不會停止的生物大滅絕。自公元1500年以來,已有7.5%~13%的物種消失不見,美國生物學家愛德華·威爾遜認為,按照如今人類對地球環(huán)境的開發(fā)和破壞計算,預計到2100會有一半的物種滅絕,聽起來危機感涌上心頭。

倘若北極地區(qū)的1.4萬億噸甲烷因為全球變暖被喚醒,隨著冰川融化從原本穩(wěn)定的狀態(tài),變成“甲烷炸彈”,釋出的氣體產生大量的熱,會給北極帶來巨大的影響。

首先,北極的動植物生態(tài)環(huán)境改變,造成生物的減少甚至死亡,影響了北極生物多樣性。其次,海平面會上升,使大陸沿海地區(qū)面臨海嘯,甚至直接被淹沒在海里,沿海地帶必須被迫向內遷移,土地承載力更加緊張。

北極冰川的融化還可能會將一些冰封已久的病毒和未知生物帶至陸地,造成新一輪的生物入侵,甚至產生新的流行病。

北極甲烷氣體的釋放,也會影響地球的各種循環(huán)運動,造成極端天氣、異常天氣。大氣的能量本來不多不少,大氣中的熱量和水分,和陸地、海洋的熱量和水分規(guī)律地進行交換和循環(huán),我們把地球各緯度之間的循環(huán)稱為大氣循環(huán),不同水形態(tài)的循環(huán)稱為水循環(huán),還有生物循環(huán)、地質循環(huán)。

一旦其中一個環(huán)節(jié)出了問題,會造成極端的氣候問題,進而影響到生物、地質。比如在太平洋地區(qū)、會帶來海洋溫度異常變暖的“厄爾尼諾現(xiàn)象”,它導致了秘魯漁場的魚類大量死亡。與之相反的“拉尼娜現(xiàn)象”發(fā)生在太平洋中東部,該現(xiàn)象造成海水異常變冷,并給全球許多地區(qū)帶來災害。

專家分析認為,“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xiàn)象也會影響著我國的氣候。1997年“厄爾尼諾”發(fā)生后,我們北方遭遇罕見的高溫干旱天氣;1998年南方特大洪水,“厄爾尼諾”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袄崮取爆F(xiàn)象會導致我國北方經歷更頻繁的大風、寒潮天氣,加劇華北地區(qū)的揚沙問題。

警惕異常氣候,保護地球生態(tài)

小問題不解決,就可能釀成大災禍。溫室氣體它可以使甲烷這樣的能源為人類帶來生產力,也可能成為引發(fā)異常氣候的導火索,“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xiàn)象就是活生生的例子。由此,大量的甲烷若蘇醒,的確能夠被視為第六次生物大滅絕的前兆。生態(tài)環(huán)境很大也很脆弱,生態(tài)就像水,我們就像水中小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標簽:

精彩放送
頭條